科技成果对接会现场。[为宁波高质量发展打造创新“大脑”]。(徐能 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金鹭 李璐阳 摄)
昨天举行的2019年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场科技成果推介会,民营企业参会踊跃。(徐能 摄)
记 者 金 鹭
通讯员 王虎羽
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提升宁波区域创新水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全市各级各类研究院要提高站位、把准方向,坚持国际视野、世界眼光,坚持立足宁波、服务长三角乃至全国,精准对接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深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应用技术研发,全面助推宁波产业转型升级。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
一头是宁波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最新成果,另一头是求贤若渴的甬企……隔着窄窄的桌台,两者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昨天,2019年宁波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场科技成果推介会在宁波科技大市场举行,1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携科技成果亮相,与企业现场“零距离”对接。当宁波亟须转型升级的产业“邂逅”院所的顶尖智慧,恰如“金风玉露”相逢,化作未来发展的无限美景。
这是宁波以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栽树工程”的缩影。“随着西北工业大学与宁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我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已达60家。着眼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大批高端科研机构的引进,成为宁波聚集高端要素、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智能制造到海工装备,从新能源到新材料……“大院大所”带来的创新发展动力,正在让宁波以“246”万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为重点的未来产业加速成长。
院企科技成果对接 合力攻克“卡脖子”技术
递名片、加微信、聊项目……在科技大市场的巨大展厅内,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推介会现场气氛热烈。每一个院所专家都感受到一个强烈信号——宁波求智若渴。
“每天出货大量通信芯片,却被自动化抓手速度‘卡’住了脖子。这一困扰多年的难题,没想到在家门口找到了答案!”宁波德晶元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胡元兴奋地告诉记者。
胡元口中的答案指的是“智能视觉系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自主研发。在这一方案中,更为智能的“大脑”将控制机器人“眼”和“手”协同工作,让机器人反应更快,为自动化流水线提升30%以上效率。
除了视觉机器人,哈工大宁波智研院还带来了电子装备、食品级3D巧克力打印机等项目,正静等“伯乐”的到来。“来甬不到3个月,我们已筹建团队在锦绣曙光人才公寓内开展工作,储备了众多研发成果,亟待产业化。”项目牵头人卫作龙博士介绍。
展厅的另一头,得力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制造部部长李超超正与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专家聊得火热。李超超告诉记者,今年得力集团将投资7亿元打造智能仓储,希望能与院所合作,在物联网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进一步提高电商出货效率。
“机会难得,推介会上来的专家都是国内一流的!”带着民企迫切的求才求技需求,李超超向专家发出诚挚邀请:到工厂走一走,看一看,期待能与国内顶尖专家携手共进。
可破2厘米厚双层钢化玻璃的高层灭火无人机、为汽车轮毂“瘦身一半”的轻量化锻造铝、能修复航空零部件的激光清洗技术、可随意拉伸折叠的弹性传感器……一项项“黑科技”,凝聚了众多院士专家的心血,在推介会上毫无保留地演绎展示,令人大开眼界。
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盛其杰坦言,“来这里就是要把技术变成产品,跟宁波企业合作我们很有信心。”
宁波版“栽树工程” 一年多引进12家“大院大所”
“宁波的创新创业氛围很好,企业非常活跃。”一场推介会下来,宁波清水湾智能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董怡路感受强烈。
记者了解到,在现场推介的单位中,超半数是去年以来我市新引进的院所,但带来的项目科技含量足、成熟度高,多数已经走出实验室,在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2018年以来新引进的研究院,在场地落实、基建启动、团队入驻等方面进展顺利。累计引进各类人才267名,其中研发人员113名,硕士、博士86名。瑞凌研究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锋成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等6家研究院已经启动实质性建设,并通过边建设边运营方式,推进项目研发、成果产出和企业孵化。”黄志明介绍,目前这些院所有市级以上项目(课题)21个,研制新产品新技术10个,8个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目前,瑞凌研究院研发的辐射制冷降温薄膜已开展示范性应用;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的机器人控制器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宁波锋成纳米先进能源材料研究所与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supOS,引进风投资金超3亿元……
“大院大所”一系列成果出炉的背后,是宁波对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的极端重视。
高水平大学、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宁波的一大“心病”,也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只有引进高端平台,才能引进高端人才,才能有高端的创新。”业内人士指出。
去年,宁波发布“科技新政46条”,进一步支持创新平台发展,从减、扩、评、激等入手,赋予人才更大自主权,最大限度释放经济活力;提出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人”引进工程,全面提升现有人才计划、人才工程、人才平台,持续加大人才发展投入,进一步提升人才政策的竞争优势。
一年多时间,12家高能级平台与宁波“结亲”。它们不仅将补齐宁波长期存在的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偏少、能级不足的短板,更将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澎湃动力,撬动宁波千亿级甚至万亿级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达的制造业是宁波的优势,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可以大展‘科技拳脚’的舞台。在宁波成立研究院,就是为了把更多成果推向市场,争取解决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智造问题。”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负责人的想法,与诸多来甬合作的高端科研机构不谋而合。
做好深度融合文章 撬动“246”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宁波正全力打造“246”(2个万亿级、4个五千亿级、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进一步拉长制造业“长板”。“完成这一使命,唯有加大科技争投力度,以平台集聚大量创新资源,为宁波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强大支撑。”业内人士指出。
在自上而下透露出来的尊才爱才惜才用才环境下,宁波的科研、人才短板正在加速补齐。去年,宁波全行业人才净流入率跃居全国城市第二位,为区域发展竞争力再添新动能。在甬研究院所累计集聚各类人才超过3万名,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七成,博士超过2000名。
“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不仅要抓好建设,让宁波的高端研发机构在数量上形成集聚效应,打造较强硬实力,也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抓好引进质量,让平台能够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从而形成较强的服务软实力。”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宁波将主动对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北京大学等国内“双一流”大学,在半导体、储能材料、先进能源、海洋药物等细分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新的研究院,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以甬江科创大走廊为抓手,打造创新生态圈。规划建设海洋材料、先进电机与驱动控制、先进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先进算法等甬江实验室,建设一批科技文献资源、数据文献资源等,提供专业化的公共研发与中试试验、公共创新服务场地。
在集聚人才方面,我市将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落户政策,放宽人才落户条件,落实人才安居、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专家服务等政策,为研究院引进的人才扎根宁波提供更大便利。多层次、多形式规划建设人才公寓,在产业技术研究院周边等人才相对密集的区域,通过配建等方式集中筹建一批人才公寓,解决产业技术研究院人才安居问题。
此外,宁波还将借鉴台湾工研院、清水湾研究院等全链条、全生态布局推进的经验做法,开展研究院建设模式机制研究,帮助建立集研发、转化、孵化、招商、基金功能于一体的闭环建院模式,提升科研院所自我造血能力和运行效率。
据悉,2019年宁波争取引进100个以上创新团队,建成12个以上重大创新平台,承担产业化项目超过50个,孵化高科技企业10家以上,有力支撑全市产业创新发展。同时,创新更多共建模式,促进引进院所与地方深度融合,推动提升城市的整体创新能力。
以“四不像”研究院 破解“卡脖子”技术
产业技术研究院,因其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不完全像事业单位,被称为“四不像”研究院。从深圳、天津等地的实践来看,这种“四不像”研究院具有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的特征,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宁波这样的制造大市来说,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四不像”新型研究院,合力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更是提升区域创新水平、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宁波经济规模已经站上“万亿”新台阶,下一个“万亿”在哪里?靠什么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在积极谋划推进“246”现代产业集群建设,在产业提质扩量的同时,重点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站在立足宁波、服务浙江乃至长三角、全国的高度来谋划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先后引进建设了浙大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大连理工宁波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一批强校强院强所,极大地弥补了宁波研发能力和创新人才不足的发展“短板”。
更加可喜的是,目前,瑞凌研究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锋成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等一批研究院已经启动实质性建设,有的还“边建设边运营”,推进项目研发、成果产出和企业孵化。如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已经成功发布了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操作系统,得到了企业普遍认可,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体现在生产线上”。
从战略上看,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事关长远、事关全局,是“栽树工程”,急不得,尤其要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从战术上看,这项工作则慢不得,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快建设集聚高端资源、实现科技经济融合、支撑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的主引擎。
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发展事关宁波未来,是宁波在新起点上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战略选择。相信在政产学研资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水平一定能更上一层楼,成为宁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朱宇)